第一艘自主研制的核潜艇下水
四万多个零件 没有用国外一颗螺丝钉
1970年8月30日,陆上模式堆实现了满功率运行。
仅仅四个月,1970年12月2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
艇上零部件有4.6万个,需要的材料多达1300多种,没有用国外一颗螺丝钉,中国也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如今,当我们回顾对科研人员的采访时,依然能感受到当时的激动与兴奋,那是一代科研工作者从零到一的开拓,久久为功的释放。
“孩子们,辛苦了”
一句跨越时空的问候
高星斗的儿子高武在夹江出生,过去十几年,他和同事一直在从事反应堆的退役工作。当年他们的父辈建设并维护了第一代陆上模式堆的运行,现在,他们研发了整套退役技术,护送它完成历史使命。而正是三年前拆除屏蔽墙的过程中,他们在铅块底下发现了这样一句字迹模糊的话:“孩子们,辛苦了。”
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院工程师 高武:
看得哈哈大笑,老一辈可能知道我们要干这个活,提前给我们写下这句话。
我们不知是谁写下了这句问候
我们只知那时的他们风华正茂
其中很多人告别妻儿
只身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深山
甚至不知道
自己将要执行的绝密任务是什么
这些年轻的学者和建设者
唯一确认的是
他们即将开创的事业
与国家前途紧密相连
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高星斗 78岁
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院高级工程师
“都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我们把它完成了,很光荣!”
吴观和 80岁
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院高级工程师
“必须得有人干,可以说是无怨无悔。”
黄士鉴 79岁
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院原总工程师
“我们干了一件事,当年就是这么默默无闻,现在回过头来又觉得它惊天动地,走过来了,而已。”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基础建设,被称为“三线建设”。为此,有超过400万人远离家乡,在“三线”落地生根。他们在“三线”坚守一生,只愿以一人之身成一国之事,全万家之福。他们奋斗过的“三线”工厂,有些已经成为新一代大国重器的摇篮;也有些已经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这是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记忆。我们不是怀旧,我们是要记得;我们不仅要记得,更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