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以色列环境保护部近期报告,死海水位下降速度“令人震惊”,现在每年平均1.2米左右。二十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死海水位每年下降大约0.7米;过去40年间,累计下降大约30米。
形成6500多个天坑
水位下降,原来有水处形成盐块;盐块在地下水冲刷下消失,地表显现窟窿,即天坑;天坑会崩塌,构成危险。
伴随湖面不断缩减,天坑逐渐增加。二十世纪80年代,死海出现第一批天坑;随后,天坑数量持续上升,如今6500多个。
中东生态和平组织提供的资料显示,死海水面面积迄今已经减少超过三分之一。
以研究为依据,一种极端预测是:死海可能2050年干涸。
以色列环保部首席科学家西娜娅·内塔尼亚胡博士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确认,死海正在发生的变化不可逆转,湖面缩小是不得不接受和适应的严峻现实。
同时,这名女科学家推断,死海水位会进一步下降,但死海“足够深”,不会消失。
水位下降,岸线日渐向湖心后退。过去,游客走几步便可在死海“泡澡”;如今,不少酒店不得不为游客准备交通工具。在未开发区域,要想到达死海的岸线更加艰难。
记者尝试从连接死海和红海的90号沙漠公路走下去,踩着砂石,弯弯曲曲,耗费近半个小时,才走到可以接触海水的地方。
湖边工厂酒店耗水源
死海环境恶化开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
持续缺水,促使以色列和约旦等国以修建大坝方式截流约旦河,用于灌溉,而约旦河是流向死海的最主要水源。
中东生态和平组织的数据表明,约旦河流入死海的水量目前为每年5000万至1亿立方米,而截流约旦河以前为13亿立方米;死海每年水量赤字8亿立方米。这意味着,原本汇入死海的约旦河河水,超过90%遭截流,致使死海持续处于严重“入不敷出”状态。
中东生态和平组织约旦河和死海项目主管米拉·埃德尔斯坦告诉新华社记者,约旦、以色列和叙利亚等国就水资源管理和使用缺乏相互协调,需对死海现状负主要责任。
诸多企业在死海边投资建厂,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用死海中的矿物质制造肥料、药物和化妆品。埃德尔斯坦介绍,不少约旦和以色列企业采用过时的水密集型“蒸发”工艺,从死海提取矿物质,耗费大量水资源,却不支付“水费”。同时,湖区周边酒店和温泉疗养院鳞次栉比,大量耗用水资源。
死海地处内陆和沙漠,以色列、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处,海拔为负423米,即低于海平面423米,盐含量比地中海高出大约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