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鎣
虎鎣之前的拥有者英国人埃文斯
在清朝,八国联军入关,圆明园被毁,我国众多瑰宝流落在了海外,近日,在英国有一件疑似圆明园中流出的物件即将被拍卖。
距今约3000年的稀有西周青铜器虎鎣(音莹),近日现身英国东南部肯特郡,并将于2018年4月在当地拍卖,估价人民币百万元以上。与此同时,拍卖方还公布了一封虎鎣之前拥有者所写的信件,在信中,这位拥有者承认,他曾参与洗劫中国的圆明园,并抢走了不少青铜器。有专家推测,这件虎鎣就是从那时流落海外的。
虎鎣,是“鎣”类青铜器的一种。按照拍卖行的说法,现存于世的只有七件,因而非常珍贵。
鎣,也写作蓥,学界对这种青铜器的样式、用途争议比较大。最早对“鎣”做出解释的,是《说文解字》。这本书中提到,鎣,是一种用来磨刀的器物,类似磨刀石,但是这种说法和“虎鎣”的造型南辕北辙。
从拍卖行提供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虎鎣”的造型更像一个茶壶。英国当地艺术史学家哈伊尼·埃利亚斯(Hajni Elias)曾对这件青铜器有详细的描述:“造型中的虎不是常见的一只,而是两只,这极富想象力而且稀有。其中一只老虎在盖子上居高临下,倒水时仿佛随时一跃而下,而另一个老虎以更加自然的姿势蹲伏在下,形成了手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史料和文物大相径庭的现象?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认为这有可能是《说文解字》忽视了“鎣”与“罃”的关系。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先生在张家坡考古发掘中看到了一件带铭文的“鎣”,这就是现在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伯百父鎣”。这个“伯百父鎣”在造型上与将要进行拍卖的“虎鎣”非常相仿。而之所以将它命名为“鎣”的原因,是因为上面的铭文写了“伯百父乍孟姬朕鎣。”
郭沫若先生认为,这个“鎣”字就是另一个字:“罃”。而它们的区别,一个是陶器,一个是青铜器。陶器就写作“罃”,青铜器就写作“鎣”。《说文解字》对“罃”有着清晰的解释,即“备火长颈瓶”,也就是可用火加热的长颈瓶。
这种说法完美地解释了“鎣”这种青铜器为何文献资料与文物实物不相符的问题。据此,我们可以推断,“虎鎣”这件青铜器,是西周晚期用来给水加热的壶具。
这次随同虎鎣问世的,还有“虎鎣”之前的拥有者——英国海军上校哈利·刘易斯·埃文斯的一封信件。在这封写于1860年10月的信里,埃文斯向他的母亲详述了自己参与洗劫圆明园获得青铜器等珍贵文物的过程。
这位埃文斯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来到中国的,他于1857年占领广州,不过攻击天津大沽的时候,被中国军队击伤,但是伤情并无大碍,随后,他跟着英法联军开始进攻北京。
由于此时咸丰皇帝已经跑到了承德的避暑山庄避难,埃文斯很轻松地就进了北京城。在信中他对此事非常得意:“他们的损失极为惨重。最终一面停战的旗帜被送来,剩下的堡垒也全被要求投降。现在战争显然已经结束了。”
进入北京不多久,埃文斯就来到了圆明园,发现这里只有三百个照顾园子的仆人,还有五十个军人,不过这些人也没有进行反抗,看到埃文斯他们一来,都投降了。
此时,圆明园,这座东方艺术的瑰宝彻底暴露在这伙侵略者的面前。面对满坑满谷的珍宝,堆积如山的文物,这些侵略者彻底疯了,他们开始疯狂洗劫圆明园。
“法国人搜刮了大量值钱的战利品,包括手表、钟表、皮大衣、丝绸等。霍普·格兰特将军号令用上所有能找到的推车,能装多少就装多少回来。而所有这些宝贝都被现场拍卖掉,卖的钱作为奖励发给6号参战的部队,这些宝物售价高昂,最后的金额相当可观。还发现了一大笔银锭和金锭,这些钱也会被分发给军队上下。其中一部分已经被派发出去了。我预计自己能分到54镑。”
在这个过程中,埃文斯也抢到了不少文物:“我成功抢到了不少青铜和珐琅花瓶,还有一些极其精致、镶帝王黄绿龙纹的瓷杯与茶碟,但是它们太脆弱易碎了,我真担心能否完好无损地把它们带回家。”
有人推测,这个虎鎣,就是这时候被埃文斯带回英国的。但“虎鎣”具体是不是圆明园的文物,还需要专家的进一步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