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进行日常生活的同时,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尤其是一些人口密集的地方,垃圾的堆积量就会更大,垃圾如果处理不妥当的话,不仅影响城市的环境和市容市貌,对于空气也有很大的污染。所以现在各个城市都有专门处理和运输垃圾的机构。但是最近有记者爆出,在内蒙古的一个小县城由于管理不当,垃圾围困山村的现象层出不穷,当地居民苦不堪言。
4月7日,天义镇岗岗营子村,西辽河上游的老哈河从垃圾场中间流过。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决定着美丽乡村能否顺利实现。同时,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的污染防治,也是农村治理的题中之义。《经济参考报》记者不久前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采访发现,由于缺少资金支持,缺乏垃圾清理机制,垃圾围困乡村的现象层出不穷,群众苦不堪言,乡村振兴之路亟须解决垃圾“挡道”难题。
一县城遭垃圾围村:触目惊心臭气熏天苍蝇扑面,4月6日,天义镇富家窝铺村村民倪淑娟家门前的垃圾点。(新华社记者王靖摄)
一县城遭垃圾围村:触目惊心臭气熏天苍蝇扑面
垃圾围村苦不堪言
美丽乡村不再美丽
一场春雪消融之后,宁城县天义镇富家窝铺村弥漫着酸臭味,村民告知记者,这是畜禽粪便等各种垃圾散发出来的混合气味。记者发现,这个村庄有3100人,竟有六处以上较大规模的露天垃圾堆放点,有的堆积成山绵延数百米……
村民倪淑娟家门前,就是一个超过四百平方米的垃圾场,死猪、牛粪、塑料袋、餐厨剩余物等各式垃圾一直堆到了村中的主路上,触目惊心,气味刺鼻。她说,这里原来是个坑,七八年前开始,垃圾越堆越多,把道路都占了,也没有人清运;碰到上面来检查,村里就找来推土机往前推一推,一到热天,臭气熏天,苍蝇扑面,居住环境非常恶劣。她8岁的孙子袁宇奇对记者说,他在门口时间待久了,会头晕恶心,“但好想出去玩”。
记者驱车巡访了近20个村庄发现,几乎每个村庄都在遭受垃圾围困。街道边、沟渠里、田埂旁……不时可见大堆的垃圾;村里几乎看不到封闭式的垃圾桶,每个垃圾池都是露天的,池里池外都是垃圾;道路旁几百米长的垃圾带并不罕见,富家窝铺村一处三百多米长的垃圾带把双车道堆成了单车道;县城城郊的南山几乎成了“垃圾山”。这里的乡村“污颜秽色”毫无美丽可言,对此一些村民在大明镇马站城子村,村民周国玉听说记者来了马上问:“你们管不管垃圾?你看我们村里到处是垃圾,不仅人受罪,牲口也受罪,羊吃了塑料袋,不长膘,甚至死亡。”正在浇地的大明镇一棵树村村民李艳君一听到有媒体来采访的消息,硬要带记者去村里看看,“我们村里的垃圾把路堵得都走不了,没人管!”她愤愤地说。
西辽河上游的老哈河是当地的母亲河,但也沦为一些村庄的垃圾场。在天义镇岗岗营子村村口,一个大型垃圾场赫然入目,浑黄的老哈河水挟着垃圾穿流而过。汽车驶近,呼的一声,惊起一群乌鸦。一位海姓村民骑着电三轮来倒垃圾。“谁会在意对河水的污染?”他说,十里八村包括县城的一些垃圾都往这里倒,特别是一有卫生大检查,外村的垃圾就被偷偷转移来了。
记者采访获知,从2014年内蒙古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开始,宁城县各乡村实行垃圾集中收集。但收集点数月甚至数年无人清理,越积越多,慢慢变成了垃圾场和污染源,而且绝大多数集中在村里、村口的主干道边上。
“不是不想清理,而是根本没钱清理。”《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了多个村的村干部,他们一致反映,没钱雇人清理是垃圾围村的主要原因。富家窝铺村村支书王凤山无奈地说,村里没有集体经济,累计欠下30多万元外债,村民也不愿掏钱,只有碰到上面要来检查或者垃圾严重影响生活了,才找人清理一下。去年村里清理垃圾就花了4.5万元,现在还欠村民3万多元清运费。村委会的信用打了折扣,现在不好找人清理了。一棵树村村支书马文廷说,垃圾清理费是目前村里最大的开支,去年上半年清理了一次,花了1.3万元,“垃圾成了村里最头疼的事情。”
地膜“上天入地”
田间污染不可小觑
在宁城乡村,《经济参考报》记者看到,不少坡地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白光,远看似白雪,近看是地膜。广阔的初春田野,基本被地膜所覆盖。一些村干部反映,宁城县近几年来一直大力推广覆膜种植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但也留下了污染。残留地膜随风乱飞,污染环境,而且难以处理:埋到地里难降解,致使土壤肥力下降;点燃焚烧直接污染空气,甚至可能引发林地火灾。向记者大倒苦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