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北平沦陷。
父亲南下,音信渺茫;
母亲患癌,重病身亡。
叶嘉莹先生的学士学位毕业照。
1948年,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
叶嘉莹先生的结婚照。
1966年,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
年轻的叶嘉莹先生为孩子们上课。
1976年,大女儿夫妇因车祸遇难。
叶嘉莹先生在大女儿的婚礼上。
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
南开校长杨石先[前排右二]、外文系主任李霁野[前排右一]与南开教师迎接叶嘉莹
此后,燕归巢,莲子落地。
叶嘉莹先生曾说: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
这一生有诗词相伴,
便将这一生投入它罢!
她在诗词中诉尽悲欢离合,书尽聚散无常……
2017年,叶嘉莹先生登上《朗读者》舞台,诉说自己的故事。
她曾撰文鼓励中国孩子们从小背诵古诗词:“小孩子是记忆力强而理解力弱的时候,此时,即使他不能理解,只要先背下来,等到将来理解力提高以后,这些早年记忆的内容就会被调动出来,如同智慧库,为孩子一生提供不尽的资源。”
(叶嘉莹先生与南开大学幼儿园的孩子们。)
她曾在讲座中如此说道:
“我跟诗词结了不解之缘,诗真是情动于衷而行与言,如果我们看古代的诗人,像李白、杜甫、辛弃疾,如果你懂得他们的道德,真是让人感动,在这样的自私、邪恶的、充满战争的污秽的杂乱世界之中,你看到有这样光明俊伟的人格和修养,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我之所以90多岁还在讲,因为我觉得我既然认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这么多美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我应该让下一代的人能够领会、也能够接受。如果我不能够传输给下一代,是我对不起年轻人,对不起古人,也对不起师长和老师。
“我平生经过离乱,个人的悲苦微不足道,但是中国宝贵的传统,这些诗文人格、品性,是在污秽当中的一点光明,希望把光明传下去,所以是要见天孙织锦成,我希望这个莲花是凋零了,花也零落了,但是有一粒莲子留下来。”
叶嘉莹先生与她最爱的荷花。
叶嘉莹先生为南开大学首届荷花节撰写了一篇长文,在文末一首小词里——“结缘卅载在南开,为有荷花唤我来。修到马蹄湖畔住,托身从此永无乖。”我们读出了她对荷花的这一份热爱,对南开的这一份情怀。
亦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读出了她的“一生漂泊、半世艰辛”,读出了她对古诗词的热爱,读出了她对人生的更高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