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续费“套路”多
记者发现,不少消费者都曾遇到自动续费问题,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掉进了消费陷阱。在有关自动续费的问题上,一些APP的“套路”是这样“玩”的。
套路一:
“免费试用”不免费
苹果应用商店中一款拍照APP,在首页打着“解锁更高级功能—点击免费试用”的幌子,用户点击进去却被要求开通包月服务。原来,所谓的“免费试用”是先购买每月的包月服务,然后才能获得赠送的“7天免费”会员服务。
套路二:
充值优惠“代价”不小
在一些APP的页面顶部,常出现“一分钱体验7天会员”“5块钱充值一个月会员”等诱人标语。但消费者充值后,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连续遭遇扣费。对于此类活动,部分APP往往在诱导性标语和图案上,使用夸张的字号,但在活动宣传页的某个“角落”,“悄悄”标注“1分钱体验会员将尊享连续包月会员特权,自动加入连续包月计划”等协议,用户只要付费就相当于同意了协议条款。
套路三:
“自动续费”成唯一选项
记者用手机充值某微博会员时,充值界面只有4个套餐,分别是“连续包年”“连续包半年”“连续包季”“连续包月”,在套餐下方的小字自动续费声明中,写着“如需取消续订,请在当前订阅周期到期前24小时,手动在相关设置管理中关闭自动续费功能。”用户在充值界面没有单独包月或包年选项,一旦选择充值,只能选择自动续费。
加强监管让自动续费成为“显规则”
随着用户对优质内容需求的提升,部分视频、音乐类应用均采用免费+付费搭配的服务模式,其中付费用户数量呈现年年攀升态势。2017年,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主要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数量均超过2000万,我国视频付费用户已经超过1亿。相关专家认为,面对庞大的付费市场,不应让原本公开透明的“显规则”变成了“藏头露尾”的“潜规则”。
“一些APP以不明显的方式提示消费者同意自动续费的服务条款,侵犯了消费者的权利。”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左胜高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了消费者知情权,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格式条款的,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否则是对消费者充分知情权的一种侵害。”
左胜高建议,互联网企业在付费问题上,尤其是涉及商品或服务的费用、履行期限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内容,应当使用与其他文字颜色、大小相同的字体,并放置于显著位置。此外,相关协议不应“默认”被勾选,而是设置程序让消费者完整阅读,独立做出选择。
同时,消费者在开通会员时也要看清条款内容。一旦遇到自动续费陷阱,要多收集证据,及时与服务提供方进行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向工商、消协等部门投诉,也可以通过法律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