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在我们的生活中,十之八九的人们,对生活的认知并不清晰。于是,就需要情绪的刺激,来满足迷茫感和失落感。很多人自己准备的不好,可当看到“考试达人”的刻奇图景时,就会不由的自信起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宽慰。
不得不承认,“考试达人”是一味励志猛药,无论是民间鼓动情绪,还是教育励志打气,一直以来都被封为理想主义的坚守者。可事实上,这种氛围之中,往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幻象。作为“考试达人”来讲,这里多数指坚韧的“失败者”,而非是屡战屡胜的“成功者”。
因为,绝大多数人,都较为“善于比差”,总觉得最差不过就是一个“考试达人”。所以,每到重大考试的时候,人们就会齐刷刷的关注类似的事情。当然,对于“考试达人”的来讲,确实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考试达人”的笃定精神,也要选择性的接纳和效仿。要不然很容易跟着跑偏,掉进大坑。
有的人考试,是为更好的生活做准备,有的人考试,可能就是一种无尽的拧巴。很多人,天真的以为,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可是,当一个人的目标被执念囹圄后,结果往往也不会太好。所以我们常讲:“要知道自己干什么,而非为干什么而失去自己”。
坦白讲,考试不是生活的终极目的,生活本身才是。这一点应该在考试之前就是确信的。很多人觉得就业大环境不好,考研回避的同时,还能为人生充电,所以觉得考研稳赚不赔。可事实上,当以这种心态回避生活时,生活就已经被打折扣。
几年后的生活,没有人知道。所谓的逃避性准备,往往是一种自我安慰。作为现代社会,变化永远让人措手不及。学历性认知已经在转变为知识性认知,一个人要想在所属领域有好的发展,除却学历本身,还需要养成校外自学的习惯。
有太多人,只要走出学校,学习的能力就越来越来差。在他(她)们看来,只有在学校的学习,才算是有用的。并且,也自我消极的认为,年龄的增加会让学习能力减弱。可事实上,年龄只是其中一项因素,真正决定学习能力的,还在于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们之所以夸大对学习的看法,是因为整体社会并没有走向学习型社会。很多人,甚至一年都不看一本书。所以,每当出现“考试达人”的情境时,人们总觉得可爱可敬。说到底,人们关注的就是学习行为本身,而非“考试达人”所表达的理想主义。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某种唏嘘之感。毕竟,“考试达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只是将考试作为一种理想在追寻。所以,考好或考不好,好像也并不是特别能决定什么。就如77岁的爷爷,这已经是第六次考研,今年考不过,明年可能还会考,这样的新闻还会出,可意义是什么,只有他自己更清楚。
说到底,有些事情,只有回到个人意义上,才能更为确切。关于“考试达人”的行为,作为外围舆论来讲,终究只是一种舆论消费品。考试过后,一切将会重新启动,这样理想主义才能更为接近地气,走向人们的现实生活。而非,只是口头宣言和逃避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