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资深网民不知你发现没有这样一个问题?不管是浏览自己有兴趣的网页还是在淘宝上购买自己所需的商品,这些根据自己兴趣爱好点击进去的网页都会迅速被商家或是官方保存,以此来推荐自己的兴趣爱好,投其所好!2018年以来,大数据“杀熟”问题备受关注,商家只顾谋取私利损害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该如何处理?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18年以来,大数据“杀熟”问题备受关注,但是每次涉事企业都否认利用大数据技术“杀熟”,最后结果也都不了了之。
昨天(27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大数据“杀熟”的调查结果,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杀熟”对消费者带来哪些影响?怎样才能杜绝大数据“杀熟”呢?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近日开展了一次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调查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普遍或很普遍,有过半被调查者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被调查者反映网购平台、在线旅游和网约车等消费大数据“杀熟”问题最多。
刘女士告诉记者:“有一次我和同事一起出差,各自订票,我发现我经常用的反而比她不经常用的价格还高,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高了大概二三十元钱。”于先生也称:“这几年我都只用这一款App买电影票,成为这个App的最高级会员也有几年了。但是我妈就用这个买过一两次,我俩的票价就不一样。我这个老会员还贵了4块钱。”
那么,大数据“杀熟”是否涉嫌价格欺诈呢?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律师岳屾山给出了他的观点,并表示应尽快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他说:“这种‘杀熟’就是在同一个平台同一个时间段就同一种商品,针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两种价格体现。这是否属于一种价格欺诈,还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直接作出认定。我个人比较倾向认为这属于一种价格欺诈行为,或者至少是一个价格歧视行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其对客户实施了价格欺诈,消费者可以主张3倍赔偿的。”
调查发现,部分新老用户同时购买同一商品或服务价格不同,部分商家存在特定推送行为,但很难界定其是否属于《电子商务法》规定的不合理推送行为。中消协法律与理论研究部主任陈剑举例说:“比如,老客户可能反而比新客户价格更贵,原因可能是老客户不太在意价格,你经常选择过这个商品和服务了,商家觉得你有更高的购买力,所以就给你一个更高的价格。像这样一些行为,我们认为都是不诚信的,而且是有损消费者权益的。”
大数据“杀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少网友吐槽遭遇过大数据“杀熟”。但由于经营者通常以商品型号或配置不同以及享受套餐优惠不同、时间点不同等理由进行自辩,同时又不对外公布具体算法、规则和数据,所以消费者遇到类似问题后,维权举证往往非常困难。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侵犯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陈剑也指出,这种“杀熟”的销售方式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隐私权等正当权益,也严重背离了市场经济的公平诚信原则。她说,在定价过程中要坚持诚信、公平,符合公序良俗。反对利用数据采集消费者信息,之后时时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做法,对此应当予以禁止。特别是对于这种采取价格歧视、价格欺诈的做法,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应的措施予以严厉禁止。
被此次调查点名的飞猪旅行和去哪儿网均表示不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飞猪方面回应称,该情况往往是由于促销红包、新人优惠、酒店和航班库存变化带来实时价格变动等原因造成的,并非大数据“杀熟”。
去哪儿网表示,绝对不存在大数据“杀熟”行为,对所有用户报价均一致。去哪网针对新用户发放优惠券的形式进行拉新活动,同时也会对老用户发放不同会员等级的优惠券。所有的优惠活动,均向用户明确展示。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商家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定位、描摹消费者,为其“量身定制”商品或者服务,原本是件好事。但如果商家只顾谋取私利,而不惜损害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就应该依法受到应有的规制。对此,北京市消协提出几点建议: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建立相应的大数据网上监管平台;强化企业诚信自律;提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大数据“杀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