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华频道 > 至尚单品 > 崔如琢:白石门徒欲超越毕加索(2)

崔如琢:白石门徒欲超越毕加索(2)

来源于:维度女性网2014-04-22 09:17编辑:小派
分享:

近日,崔如琢这个名字不断的被反复提起,其一是因为他的作品《丹枫白雪手卷》在保利香港春拍以1.6亿港元落槌,成为最贵的当代画家第一人;另一个就是在同一专场拍卖中一幅价值2800万港元的作品离奇失踪,据推测是被当垃圾丢弃了。崔如琢是谁?为什么能拍出亿元天价?

 

白石门徒

按师承来说,崔如琢应算是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徒孙辈。

1944年11月26日,崔如琢出生在北京,崔家家境富裕。富庶的生活也让他的家人有收藏字画的喜好,在崔如琢记忆中,家里“墙上都是画”。

在此熏陶之下,崔如琢自小也就喜爱写写画画,“小学二年级我就开始乱涂乱画,算是启蒙吧。一天看到齐白石先生的《丝瓜蝈蝈》,便照葫芦画瓢。1957年,齐白石去世,正在读小学六年级的崔如琢去看了他的遗作展,也详细了解到这位大师的生平。就是在那一年,崔如琢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当一名画家。

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崔如琢认识了中央美元教授李苦禅并拜入李苦禅门下,据崔如琢回忆,第一次带着作品去见李苦禅的时候,李苦禅看了他十几件作品,沉默许久才开口说话:“我学齐老师,对他老人家的艺术却没有什么发展,想起来就不安。你小,做我的学生要吃大苦……你的画里有临摹我的东西,以后要记住,画得跟我一样,没有出息!”他逐一点评了崔如琢的画,哪里是长处,哪儿有毛病,如何改正,都坦率指出,非常真诚。“在恩师身上,我感受到了父爱般的温暖。”崔如琢说,“在人生道路上,让我最感激的恩师就是苦禅老人。”

1973年,荣宝斋等文物商店开始收国画,“我与范曾等几个人的画都中选,觉得很受鼓舞,于是开始创作大量国画。”那时, 崔如琢常去故宫看古画、临古画,一待就是一天。正是这样近乎封闭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成就了他的国画功底。在临摹前人作品的同时,他曾问过自己:“传统的核心是什么?”答案在多年的知与行中逐渐清晰——是发展!“清代画家石涛讲,‘笔墨当随时代’,一味临摹传统画不行。”

“文革”结束后,崔如琢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但“老师之间勾心斗角,矛盾重重,不学无术的人很多”。崔如琢决定出国。于是,他怀揣800美金去了美国,在一个月租为240美金的地下画室里,渐渐地画出了名气。期间,他结识了当时台湾一位政坛名宿的儿媳,可巧这位美女同时又是画坛大师张大千和黄君壁的学生。对方以2000美金买了他4张画。

女学生拿着画就给黄君壁看,黄看后,要用自己的一张画换她手中的崔如琢一张画,这个消息可把崔如琢乐坏了,毕竟人家是成名大师呀!后来,女学生又在崔如琢的要求下把画拿给张大千看,照着崔如琢的意思问:“您看,这画画得怎么样?”“笔墨不错。”张大千说道。女学生又问:“您看这画家应该多少岁数呢?”“看这画,应该在60多岁。”其实那年崔如琢才37岁。“那您觉得我可以收藏他的画吗?”“可以收藏。”张大千的三句话,改变了潜龙在渊的崔如琢艺术生涯。崔如琢声名鹊起,1989年,他在台北举办了个展,成为大陆画家在台湾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人。

但是,“艺术太熟练后就是重复自己,重复历史,重复前贤,就不叫艺术了。可是如果你没有了源泉,只能重复。”1992年,风头正健的崔如琢决定封笔,之后回到北京。没人能料到,他的封笔竟长达10年。

2002年的一天,画家吴悦石打来电话:“我这有几个朋友,经常一起喝茶、画画,你要不要过来?”崔如琢去了,看到别人挥毫泼墨,“终于把我的瘾勾出来。或许是天生的使命感吧,我觉得自己就是为中国水墨画而生的。”崔如琢说。这一拿起画笔,他就再也没放下。

他自认只是一个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他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和艺术,就会被人瞧不起。要从思想上真正热爱传统文化,这一点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很重要的方面,是精神崛起。”崔如琢说:“之所以我们这么多年难得出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家,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成熟的教育制度和政策,美学体系很乱,也没有很好地给自己的传统、文化、艺术定好位。”

图说天下
相关阅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