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上海普通行业男工20大洋,购买力折算相当于现在1200元。(上海30年代一个大洋大约60元人民币的购买力)
技术工种,印刷,造船,邮政工人工资高的多,4000的也有。但是岗位稀少。
当时厨师,服务员,商业员工资都低,所以外出吃饭很便宜,原料价格加不多就是菜价,和今天的菜价完全不同。
当然,也有人说,民国那么高的文盲率,当时的大学教授和今天的院士一样稀缺。
收入确实高,但是也没太离谱,300大洋只是对比体力劳动者和官员很高而已。今天的院士年薪百万太普通了。
总结一下,大学教授的工资相比体力劳动者,优势比民国缩小了很多!不过体力劳动者大部分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大上海没有买房的刚需,可以睡大通铺,而老一辈教授都有福利分房,工资不太高但也不用做房奴。
可能年轻的大学老师面对高额的房价,成为最大牺牲品。
02
为什么工资其实不低拿到手的却很少?
月薪1万,你只能拿到7454.30元,而你老板要付出的是14410元。
雇主每月付出了14410元,职工个人拿到了7454.30元。之间6955.70元的差额,究竟去了哪里?下面再以图表作出说明。
当然,你可以辩论说,那些“五险一金”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会回到我们手中的。我不管过几十年后还能不能拿回自己的养老金,就算能百分之百拿回,并且拿回的钱也已经早也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