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近日,央行公布了2018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2018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去掉了关于货币政策“中性”和“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表述,更加强调逆周期调节和结构性货币政策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站在现在这个时点上,未来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认为货币政策可能仍有进一步放松空间,降息扩表皆有可能。
“中性”和“闸门”的消失,往往意味着边际宽松的货币政策。自2016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来,“中性”的货币政策始终伴随着“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的表述,代表的中性偏紧的政策取向。在全球增速放缓,未来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央行在四季度报告中去掉“中性”和“闸门”,更加强调逆周期调节,去杠杆的节奏和力度存在进一步放缓的可能,预计未来货币政策仍有边际宽松的空间。
2018年资金面表现:流动性合理充裕,长短端利率均有下降。2018年央行主要通过降准实现长期资金的投放,形成银行间充裕的流动性。DR007紧贴7天逆回购利率2.55%低位运行,并时有突破,银行超储率也有所提高。资金利率下行正逐渐传导至信贷市场,四季度人民币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也有较大幅度下降。
稳健的货币政策凸显“结构性”,目标是缓解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纵观全年,央行出台的货币政策中结构性政策居多,主要包括定向降准、扩大合格担保品范围、创设TMLF工具、创设CBS工具等。TMLF和CBS工具创新借鉴国外经验。次贷危机以来,各主要经济体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结构性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未来结构性政策和精准调控可能是货币政策发展的趋势。
货币政策的传导中枢在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取决于资金供、求双方的意愿和能力,关键是引导银行的行为。典型的宽松周期中,央行通过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实现信用创造。目前,银行资产负债表扩张需补充资本金。央行适时推出CBS工具护航永续债支持银行补充资本。
货币政策存在进一步放松空间。从海外来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未来不确定性增加。通胀压力放缓和贸易摩擦压力增大背景下,全球多数央行出现转向迹象。回到国内,我国的政策目标以稳定国内经济为主。全球货币政策转向为国内货币政策腾挪空间,全球经济不确定性蔓延增大了央行逆周期调节需求。
降息扩表皆有可能,但不会实施QE。降息需满足三个条件:PPI持续转负、美联储暂停加息、人民币汇率稳定。降息大概率是调整OMO、MLF等政策利率,也可能与央行创新工具、扩表相联系,如再创设新工具并给予利率优惠(类似TMLF)。当然,利率市场化还提供了一种降息方式——下调最优贷款利率(LPR)。
债市策略:展望未来,在稳健的基调上、动态优化和逆周期调节的货币政策面临着稳经济的目标,海外货币政策的逐步转向也给进一步宽松腾挪出空间,存在着降息或扩表的可能。在金融数据有企稳之势、经济表现仍需观察的阶段,债市情绪在多空因素交织的环境下较为敏感,我们认为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为3.0%~3.4%。
正文
政策取向:取消“中性”和“闸门”
货币政策取向确定为“稳健”、取消了“把好供给总闸门”是2018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最大变化。三季度货币执行报告强调“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而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将表述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强调逆周期调节和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下一阶段的稳健货币政策是——“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动态优化和逆周期调节,适度熨平经济的周期波动,在上行期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在下行期对抗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
实际上“中性”与“闸门”始终相伴,都指向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取向;取消“中性”和“闸门”,货币政策偏于宽松。自2016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货币政策取向转为稳健中性后提出“调节好货币闸门”,一直到2018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稳健中性”取向始终伴随着“调节好/把好货币供给闸门”的表述。本次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取消了“中性”和“闸门”的表述,确立了较为宽松的“稳健”货币政策取向。
在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方面,弱化“鼓励落实资管新规”,聚焦小微、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相比于三季度的报告,四季度去掉了“优化指标结构,鼓励金融机构落实资管新规”的提法,改为“增设专项指标,考察金融机构支持小微、民营企业融资”。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角度来看,平稳有序推进资管新规、金融去杠杆的大方向不会变,但是节奏和力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出调整。在全球经济走弱,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环境下,去杠杆的节奏和力度存在进一步放缓的可能。